落锤冲击试验机
2024年,习给科技创新领域的多个团队和个人回信,指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千锤百炼,在高温环境中将钢锭压塑成型,为制造大国重器提供助力;深入调研,搜集工业设计系统使用需求,研发集成□□、高效□□□□、精准的工业设计平台;向海图强,加速㊣相关领域科技攻关,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逐梦蓝天,自主研发飞行计划系统,实现航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在回信精神鼓舞✅下,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矢志攻关□□□□、奋勇向前,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就,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稳步向前。
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回访2024年收到回信的4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立足岗位□□、奋力创新的新故事新进展,感受创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在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车间,20多米高的水压机耸立其中,“1.5万吨”的标识牌十分显眼。这就是我们干活用的“大锤子”。
水压机4根立柱间,是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重达上百吨的钢锭,随着锤头一次次用力下压,钢锭慢慢被压塑成型。
作为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操作者,我们就像是“挥舞大锤”的铁匠。中国一重致㊣力于核电□□□□、石化□□、冶金等众多领域的大型装备制造。由我们打好的“铁”,将被用在大国重器的制造中。
在我们劳模创㊣新工作室展台前,摆放着不少锻件样品。每一个样品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就拿手掌大的锥形筒体锻件样品来说,这个中部锥体□□、两头圆环的锻件是核电设备关键锻件,两端大小圆环的圆心必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筒壁厚度也要均匀。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团队依靠传㊣统方式从试验件着手锻造,屡次失败,一度陷入困境。
为找到失败原因,我们冒着炙烤的高温,站在钢锭前仔细观察,持续了几个小时。黄豆大的汗珠啪嗒啪嗒地掉在烤热的地面,瞬间化为蒸汽。
连续下锤不行,那就从改变锤压的方式着手,间隔一定距离下锤……我摸索总结出的“关键点控制法”被采用。这一次锥形筒体的成功锻造,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设备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0多年来,我独创了50多种锻造方法□□、40多项锻造技㊣术,攻克工艺难关100多项。我在“打铁”中,打出了作为产业工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收到习回信后,我和团队更有干劲。我们将依托创新工作室,把技艺和创新经验传承下去,千锤百炼,不断为装备制造提供更多更好的材料。
8年前读本科时,我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坐在台下,目睹一支㊣支参赛队伍各展其才。那时,一粒参赛的种子在我心中默默生根。8年后,我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产品“全球领先的创新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平台”,以项目负责人的新身份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并获得了㊣金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就读硕士期间,在参与某型号国产大飞机雷达天线罩的部分零件优化设计时,我发现,结构设计需要在多个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间反复切换,迭代修改结构㊣设计模型耗时长□□□、效率低□□□、易出错。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能否研发一款软件,像桥梁一样把所有软件连接起来,只要输入设计标准和要求,就能自动生成最优的设计方案?为此,我们联合几名同学,开展了相关研究。
为了解实际需求,团队走访了30多个城市的50多家应用单位,详细记录每款软件系统的使用特点,并进行自主创新,逐步攻克复杂特征建模难□□□□、高精高效拓扑描述难□□□□、减重增效突破难等瓶颈,于2020年推出第一版设计软件平台。
但第一版平台界面粗糙,只能实现一些相对简单✅的功能,我们马上投入平台的更新迭代中。我们从优化运维上入手,与企业合作收集实际工况数据,优化算法;利用云计算简化软件运行维护工作;在本地版软㊣件基础上开发网页版,让软件使用更便捷。截至目前,平台已经与28家单位合作,同时承接我国航天工业领域的部分设计工㊣作,让世界看到了结构优化设计软件领域的新探索。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更重要的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应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创业者,我要继续在创新实践中见世面□□□、长才干,努力研发出更好用的国产工业软件。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
当听到国际专家评价“这是迄今最综合的贝类基因组数据库,在未来所有种类软体动物组学项目中将被广泛使用”,我和团队成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10月,团队的研究成果“面向超过1400个软体动物种类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综合数据库”发布。上线万次访问,成为全球范围贝类研究的重要组学资源中心。
软体动物起源于5亿年前早寒武纪,是最大的海洋动物门类,现存种类超过10万种。5年前,研究团队发现国际上尚没有贝类基因组数据库,严重制约对贝类生物学的深度认知和资源开发利用。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集中攻关数据库建设。历时一年,数据库1.0发布,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空白。
随着高精度□□、多维度的功能基因组学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库升级势在必行。我们进一步联合国内外权威机构,发起了国际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成功收集整合了1450个物种的近4200份多组学数据资源。我们还开展了系统生物学分析工具软件包的研发工作,为后期升级打下基础。
当得知国外同行也在着手构建贝类基因组数据库时,大家深感㊣时间紧迫,小组成员提出自我要求:“必须短时间□□□□、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数据库2.0的构建。”攻关过程中,团队面临海量数据处理难题,崂山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计算资源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大生命学科超级计算集群提供了分析资源落锤冲击试验机,大家携✅手合力,共克难关,直到数据库2.0顺利上线将贝类多组学数据量翻了3倍,数据维度提升2倍,以满足特定研究的深度需求。
未来,我们将胸怀蓝色梦想,奋力破解蓝色密码□□、良种创制关键技术,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创新是厦航的底色,也是厦航人不懈的追求。依靠自主创新,我们助力中国民航用上了国产飞行计划系统,作为科技攻关团队的一员,我深感自豪。
每一趟航班的路线□□□□、高度□□□、燃油载量✅等,都需要通过飞行计划确定。作为航空公司必备的关键信息“大脑”,飞行计划系统与航班安全□□、运行效率□□□□、经营效益紧密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公司大多依赖国外的飞行计划系统,不但要支付大量使用费,还不太贴合实际使用需求。
早在多年前,厦航现任董事长赵东就提出,“一定要研制出国产飞行计划系统。”锚定创新目标,我们组建专门技术团队,针对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合力攻坚,实现了导航数据□□□□、核心算法□□□□、软件代码□□□□、基础平台的国产替代,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飞行计划系统领域的空白。
为了支持越来越多的洲际航线需要,我们又攻克了全球导航数据与洲际飞行计划算法两大难题,在第一代飞行计划系统基础上推出了天枢飞行计划系统(以下简称“天枢系统”)。相比国外系统,天枢系统能将飞行计划制作时间由1—3分钟降至10—15秒,并能为航班规划最优航路□□、最优备降场□□□、最佳巡航高度层等,在导航数据精度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如今,天枢系统已累计制作超过350万份飞行计划,保障超过65万个航班,每年帮助厦航节约燃油2600吨,减少碳排放约8200吨,此外还推广到4家航空公司使用,实现✅了安全□□、经济□□□□、绿色效益的多赢。
不只是天枢系统,这些年,厦航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研制出航班运行控制系统□□、飞机健康监控与预测维修系统等一系列成果,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展望未来,我们仍要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安全保障□□、企业管理□□□、营销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美好便捷的出行体验,助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2024年,习给科技创新领域的多㊣个团队和个人回信。字里行间,饱含对激发创新动能的殷殷期许,对奋楫笃行再出发的深切厚望。
填补行业空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中国一重成立70年来,培育起一支信念坚定□□□、技艺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们苦练内功□□□□、提高本领,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件件高质量机械产品,真正“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爱国心□□□□、创造力”;
弘扬科学精神,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创新主角。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来自国内外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一大批创新成果竞相出现。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如一粒粒“创新种子”正在长成“参天大树”;
夯实基础研究,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深入。在中国海㊣洋大学“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下,一代代胸怀蓝色梦想的优秀海洋人才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坚持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自主创新,研发与应用一体两翼□□、协同发展。40年来,厦门航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筑牢安全底线”,攻关突破天枢飞行计划系统等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扎实的行动,推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攻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回信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各行业□□□、各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骨气□□、怀揣放开手脚创新创造的㊣志气□□□、鼓起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的勇气,不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才智,激荡起科技强国建设的澎湃力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