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装备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2025 年 3 月 12 号,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标志着这一战略性产业进入国家顶层设计框架。深 海科技依托极端环境技术突破□□□、资源开发潜力及多学科交叉优势,正在加速从科研探索 向产业化迈进。
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海南凭借独特的海洋资源与地理优势,成为深海科技发展的前 沿阵地。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 “十四五” 规划(2021 - 2025 年)》中,明确以海洋科 技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海发布的《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 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国试验装备的发展,以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为方向,以远洋船舶✅和深 海装备研制为重点,推进产业高端化□□□□、自主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此外,多地探 索设立海洋产业基金□□□、风险补偿机制,为深海装备研发与资源开发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从金融层面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
2018 年 11 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发布了《美国 海洋科技发展未来十年的愿景》报告,该报告为美国联邦机构提供了有关海洋科技优先 事项的重要指导,确定了 2018-2028 年海洋科技发展的迫切研究需求与发展机遇。确定 的优先事项旨在指导各机构内未来联邦海洋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洋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满足资源管理者的相关需求和管理实体的任务要求, 鼓励建立伙伴关系以提高国家海洋领域研究的能力。
我国重视海洋科技□□□□、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同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不仅 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在发展实践中,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生态三者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实现海 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协同发展,是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关键之一。
深海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也将有利于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据 2023 年张卫华和郭继周《深 海科技发展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及战略选择》一文指出,深海空间大□□□、隐蔽性强,有望以 技术创新为基础出奇制胜,快速抢占“制深海权”。通过“以深制浅□□、以深制海□□□、以深拒 止”战略,有效抵消制空权和制海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海”当前尚无✅国际统一标准定义,不同行业的界定不同。 据 2022 年王书明和杨国蕾的《深海治理概念与主题研究进展》一文指出,1)世界石油 大会依据深海勘探实践将深水具体细分为超深水□□□、深水和常规深水三类,自水平面以下 400 米为深海域的始端。2)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海平面 200 米以下无光照,是为深海范 围。3)据第 59 届联合国大会公布的《关于海洋和海洋法的报告》,深海包括国家管辖范 围之外的“公海”及其水域之下的“国际海底区域”,分别以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为界限。 据《深海装备与技术》,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约为 3897 米。其中,90%为超过 1000 米的 深海。
深海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临海大国的经济与安全。目前人类对于深海的认识仍停留 在初级阶段,大量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作为海洋强国建设支柱产业,深 海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是支撑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事业的“脊梁”。 据 2024 年赵羿羽等人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国际已形成涵 盖深海探测作业通用装备□□、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深海安全保障装备□□□、深海科学研究装备 等在内的深海装备体系架构,其中: 深海探测作业通用装备体系主要包括: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潜水器(ROV)□□□、自主 式水下航行器(AUV)□□、自主/遥控混合型潜水器(ARV)□□□、水下滑翔机(AUG)及其 关键系统设备等。 深海资源开发装备体系涉及深海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 温差能的开发装备与海水利用装备等。深海安全保障装备体系涵盖水下安保□□、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装备等。 深海科学研究装备体系涵盖深海试验装备□□、深海原位试验装备以及深海环境模拟试 验装备等。
据 2023 年张卫华,郭继周《深海科技发展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及战略选择》一文指出,深 海科技涉及深海环境□□□□、深海材料□□□、深海工程□□□、深海武器□□□□、深海探测□□□、通信与导航,以及通 用技术等领域。
深海探索关键在于“三深”:据 2021 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在《发 展深海科技的前景与陷阱》一文指出,从进入深海,到认识深海□□□、开发深海,依靠的是高 新技术,具体包括:1)“深潜”包括载人和不载人的深潜器;2)“深网”指的是用光电缆 连接的海底观测系统以及不联网的水下观测移动装置;3)“深钻”是从海底向下进行科 学钻㊣探,在“三深”里难度最大。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达万亿美元,海上油气勘测占比三分之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于 2016 年发布的《2030 年海洋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10 年全球海洋经济的 价值(根据海洋基础工业对经济总产出量和就业的贡献计算)为 1.5 万亿美元,接近世界 经济总增加值(GVA)的 2.5%,其中,海上石油天然气将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三分之 一,其次为海上和沿海旅游□□□、海上设备和港口。
据估计,到 2030 年,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将增长 3 万亿美元(按 2010 年不变美元计算), 保持其在全球 GVA 总额中 2.5%的份额 (2030 年预计为 1200 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据 OECD 预㊣测,2030 年海上油气勘探和生产将占 21%,仅次于海上旅游。
全球海洋经济的重心逐步向海洋深处下移,但深海仍是尚待认识的“暗世界”。 据汪品先教授指出,16 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通过海洋平面探索越洋掠夺非 洲奴隶和美洲矿产,欧洲逐步崛起;二战结束后,人类开始开发海底,从近岸石油资源 到深海锰等金属矿资源,但深海探索的技术难度仍然很高。美国在深潜□□□□、深网□□□、深钻三 大技术领域㊣领先全球:其于 1964 年启用了“阿尔文”号(Alvin)载人深潜器;1968 年启 动了大洋钻探计划;1996 年建成了 LEO-15 生态海底观测站。
智能化□□□、深水域□□□□、细分工成为深海水下技术趋势。据 2024 年陈旭光等人《深海水下技术 装备发展研究》一文指出,欧美国家在深海观探测□□、深海施工□□□□、水下油气生产,以及深海 矿产开发等领域技术领先。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以及日本和韩国分别在水下机器 人□□、锚系潜标观测网□□□、脐带缆□□□、海底采矿等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全球深海技术 发展当前呈现如下趋势: 深海观测□□□、探测与感知传感器发展更加注重高精度□□□□、大水深和细分功能。深海潜水 器向着高自治□□、大水深□□□、长续航等方向发展。 海底观测✅网向着广组网□□、跨时空□□□□、全天候□□□、多目标□□□□、长时期□□□、动态实时等方向发展。 水下施工更加注重智能化□□□、集成化和深远化发展,高精度□□、安全性□□、精细化作业能 力不断提高。 深海油气生产向着数字化□□□、可持续转型,并向着更深水域发展。 全球深海采矿系统仍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未来,相关装备向着高效率□□、低扰动的 方向发展。
海洋经济首超 10 万亿,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 年中国 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 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 10.54 万亿元,首次超越 10 万 亿,同比㊣增长 5.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0.9pct,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7.8%。
海洋船㊣舶与电力业等快速增长。2024 年,海洋产业增加值 4.37 万亿元,同比增长 7.5%。 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表现优异,分别 实现 14.9%□□、14.7%□□□、9.2%□□□□、9.1%的㊣增长。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 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实现平稳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深海进入□□、探测与开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潜,我国万米深潜逐步常态化与科考应用日益深化。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载 人潜水器经历了 7103 救生艇□□□□、“蛟龙”号到“奋斗者”号。2020 年 11 月 28 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其后,持续开展常态化深潜任 务。截至 2021 年 12 月,已完成 21 次万米级下潜,累计搭载 27 名科研人员探索马里亚 纳海沟,采集了大量深渊水体□□□□、沉积物和生物样本,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 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与“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均达到了国际领 先水平。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实力正在稳步增强。
深钻,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入列的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2024 年 11 月,由中国 船舶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该 船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万米级钻探船,最大钻深达 11000 米,最大续航力超 27000 海里□□□□、船载实验室面积超 3000 平方米,超越了目前世界上建成的所有大洋钻探船。其具 备自动化钻探□□□、原位采样和实时监测能力,为“打穿莫㊣霍面”计划提供核心装备支撑。 回顾中国的深海钻探史,中国在 1998 年才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梦想”号之前, 国㊣外有两艘大洋钻探船在运营,包括美国的“决心”号和日本的“地球”号。 “海牛三号”海底㊣钻机即将组装调试,我国有望实现全球首次人类海洋钻探技术全覆盖。 据红网报道,3 月 7 日上午,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 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步炎答记者问时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 目海牛Ⅲ号,目前已完成全部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样机加工制造,即将开始组装调试, 计划明年择机开展海试。”
深网,作为国家大科学工程在东海和南海建设海底观测系统试验装备。 2013 ✅年,由南海海洋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IA)和 CAS IOA 联合建设的三亚海 洋观测示范网络投入运营。2024 年 10 月,由同济大学统筹协调建设的海底科学观测网, 正式启动东海海底观测子网缆系主干系统工程的建设,标志着这一国之重器迈入建设冲 刺阶段。 据智慧海洋公众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指出,国内海底观测网主要集中在浅海区,在深海 区的观测网建设刚刚起步,连接传感器较少,观测目标比较单一,还没有✅建立立体综合 的观测平台。下一步需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特别是深远海海底观测探测 能力建设,拓展海洋观测探测业务领域,构建完善技术业务体系,发展自主创新的海洋 观测装备保障体系。
我国加快构建深海科研体系。 “溟渊计划”最新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研究迈入国际前沿。2025 年 3 月, 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联合发起并执行的“溟 渊计划”(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英文简称“MEER 计划”)第一阶段成果 四篇文章,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表在当地时间 3 月 6 日出版的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 “溟渊计划”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达雅浦海沟最深点□□□□、首次对深渊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研究□□□□、 首次建立全球深渊生物大数据库并开放共享等多项“全球突破”,绘制了首✅个海洋最深生 态系统图。其实施过程展现了创新平台“目标导向□□□□、跨单位协同”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 学问题的优势,为探索有组织的科研发展模式提供了深海科研领域的“中国模式”。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正式启动建设。2025 年 2 月,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世界首个 2000 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 海底数据中心助力海洋科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2025 年 2 月,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海南海底智算中心集群在陵水正式启 用。海南海底智算中心集群位于海南陵水㊣附近海域,充分利用海底低温□□、高压□□、无氧的 自然环境,为数据中心提供天然冷却条件,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等显著 优势。新放入海底的数据舱可放置超 400 台高性能服务器,通过附近地面上的岸站与客 户数据端连通。 海底智算中心集群当前计算能力相当于约 3 万台高端游戏电脑同时运算,一秒可完成普 通电脑一年的计算量,能支持基于 DeepSeek 的智能助手每秒进行约 7000 次智能会话。 该项将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我国深海科技产业链仍需完善。据《科技日报》㊣报道,中船集团七〇二所研究员□□、“蛟龙” 号□□、“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委员表示,“我国深海科技装备的接连突破,不仅标志 着我国海洋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更成为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崛起□□□、未 来海洋产业培育的关键力量。”“但是我国深海装备技术还存在体系化不够□□、全链条设计 不足等短板。”
据《深海水下技术装备发展研究》一文指出, 当前我国水面船舶技术装备✅发展迅速,但 水下技术装备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具体表现在:技术及装备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部分 核心部件配套产品□□□□、业务应用依赖进口,面临国外科技封锁的风险;各行业发展相对独 立□□□□、部分产业环节略显薄弱□□、融通性不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较弱等。
《信息技术-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深蓝崛起,海洋强国开启新纪元-华创证券[吴鸣远,祝小茜]-20250325【31页】》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